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热点 > 特别关注 > 正文

如东搁浅死亡抹香鲸“复活”中 将制成世界最大塑化标本 回归江苏展出

发布时间: 2016-06-25 17:30:0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江苏科技报记者 施红艳

图片:起吊机将巨鲸吊起。

2016年2月14日至15日,在南通如东洋口港滩涂上,两头成年雄性抹香鲸先后被发现搁浅死亡。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辽宁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在得知情况后,决定以制作标本的方式“复活”两头抹香鲸,目前该项目正处于解剖及防腐阶段,并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抹香鲸搁浅真的是“死路一条”吗?它们在“复活”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曲折?记者联系到了相关专家,为大家揭秘。

巨鲸搁浅只能等涨潮  幸存几率微乎其微

据了解,两头抹香鲸被渔民发现搁浅在滩涂上时已经死亡。如果被发现时它们一息尚存,通过人类的干预救助,是否有幸存的可能呢?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馆长高海滨告诉记者,即便这两头巨鲸被发现时还活着,幸存的机会依然微乎其微,“因为人力和机械设备都担负不起巨鲸的分量,真正有效的救助根本无法施展起来。”

事实上,就在2012年3月16日,盐城滨海县新滩盐场附近的海滩上,曾有4头巨型抹香鲸搁浅,被发现时,其中两头还活着,但由于巨鲸体形太大,靠人力和渔船根本无法将其送入深海,打捞部门先后实施了多种救援方案都未成功,第二天,本来活着的两头抹香鲸也死亡了。由于搁浅地点水文、滩涂情况不具备起吊条件,这些抹香鲸甚至没能被打捞起来,只能就地深埋。

“一般情况下,如果像海豚那样体形的海洋生物搁浅,渔民发现后会通知当地主管海洋生物的渔政部门,有关专家则会赶赴现场进行鉴定、测量,完成专业救助后再用担架将其送入深海。”高海滨说,“但是巨型抹香鲸不一样,它们的体形太大了,暴晒会弱化它们的身体机能、加速死亡,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地给其体表泼洒海水帮助保湿,等待涨潮时海水可以没过它们的身体将其带回,但潮水及时涨起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了。”

入钢管放气排爆  解剖中有人几近休克

因就地掩埋无法探知抹香鲸的死因,且抹香鲸尸体高度腐败后很可能发生自爆,2月16日,生命奥秘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两头抹香鲸的尸体运至如东的“人工岛”进行处理。

“抹香鲸死亡之后,脏腑、胃里的食物会腐败变质,在体内发酵,整个过程会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因而死亡的抹香鲸看上去鼓鼓的,其实是它体内的气体正在不断膨胀。”高海滨告诉记者,处理抹香鲸,工作人员首先要戴好防毒面具,全副武装,慢慢将其体内的气体释放,以避免爆炸发生。

高海滨介绍,工作人员会在抹香鲸腹腔表面解剖出丁字形或十字形切口,“然后削尖钢管,将尖端插入切口,由于抹香鲸皮脂较厚,钢管需要外力敲击才可进入,一旦进入腹腔,堵塞在脏腑内的气体就会嗤嗤地通过钢管释放。”据了解,现场的排气过程足足进行了一天一夜,此外,还有黏稠的血水随着气体一块涌出来,腥臭无比。

“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极臭的尸胺,由于它渗透性非常强,所以即便工作人员戴了防毒面具,包裹了全身,尸胺还是会渗透到皮肤的毛孔里,直至一个礼拜后才会慢慢挥发掉。”高海滨介绍,为防止其进一步腐败,排气后工作人员便将福尔马林注射到抹香鲸的血管内。

高海滨告诉记者,解剖本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而抹香鲸体形之大、腐败气味之臭、体内黏液之多让这项本就艰难的工作难上加难。由于腐败释放的大量热量,抹香鲸尸体活像一个“蒸炉”,而工作人员为了摘除脏腑,还必须深入其腹腔,隔着防毒面具也依然能闻到扑面而来的令人窒息的腐臭,“踏进去,就像是趟在齐腰深的臭水里,这个过程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在解剖的过程中,有一位工作人员几近休克,好在同事及时发现,立马将人扶了出来。

死因依然是谜  体内未发现龙涎香

在解剖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抹香鲸的胃里发现了一张皱成一团的尼龙黑色渔网,摊开后最长8.2米,最宽1.7米,除了这张网,这头抹香鲸的胃里空空如也。高海滨认为,这头抹香鲸可能是在追寻猎物时误入浅滩,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这就是抹香鲸的死因。“我们还发现,两头鲸都得过肺炎,但也只能说明它们抵抗力较弱;抹香鲸利用声波进行导航,也许是捕鱼船的声呐系统让抹香鲸迷失了方向,导致搁浅死亡;抹香鲸有互救的习性,一方落难,赶来相救的同伴同样受困……这些因素都是有可能的,但具体死因是什么,依旧是个谜。”高海滨说。

据了解,抹香鲸拥有一套神奇的听力系统,既可以通过声呐发射声波,也拥有声带,可以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和捕食,而且它们听力极佳,其骨导接收方式能够听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以外同伴的呼唤,堪称海里的“顺风耳”。

有趣的是,专家组经过四个多小时才找到抹香鲸的耳洞——耳洞仅有拇指粗细,且几乎被皮肤外表封死。“分离皮下脂肪后,我们才找到耳洞,然后顺着耳洞,找到了隐藏极深的耳道,里外耳道加起来足有1.2米长,专家组推测这种狭长的耳道是抹香鲸的一种保护措施,能减缓水压,避免海水进耳导致听小骨受损。”高海滨认为,“这种耳蜗结构或许还对制造人工耳蜗有所帮助。不管怎样,研究才刚刚开始。”

在经过一番寻找探索后,工作人员并没有发现传说中位于抹香鲸肠内、可治哮喘等症的名贵中药“龙涎香”。高海滨告诉记者,其实没有找到龙涎香是正常的,因为龙涎香存在抹香鲸体内的概率极低,仅有1%—2%,“抹香鲸喜欢吃大王鱿,大王鱿有角质喙,这种东西难以消化,一般抹香鲸在吃的过程中就吐出来了,只有少量不小心吞到体内,大部分也都被排出来了,真正留在抹香鲸体内与消化酶反复作用形成龙涎香的少之又少。”

将成世界最大塑化标本  未来会回归江苏展出

在共同经历了排爆、初步防腐之后,两头抹香鲸“分手”各赴使命——较小的一头在三架起吊机的辅助下被拖运到大连生命奥秘博物馆的车间内接受程序较复杂的“塑化”保存处理,全程奔波30多个小时,个头较大的抹香鲸则待在原地接受传统的“剥制”保存处理。

“生物塑化技术,其实就是用高分子材料将生物体内的水分和脂肪都置换出来,因为那部分是生物体内最容易腐烂的部分,只要把容易腐烂的部分置换掉,剩下的就可以保存相当长一段时间,且制成后没有温度、湿度上的严格维护要求,受到污染也只需擦干净即可。”高海滨告诉记者,经过塑化保存的标本不仅会像原来的活体动物一样,而且无毒无味,干燥有韧性,“它的细胞结构依然存在,甚至在理论上,未来或许真的可以将其复活。但这种制作标本的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制作时间比较长,要将这么大的抹香鲸制成标本需要3—5年时间。”据了解,目前生命奥秘博物馆制作的最大的塑化标本是一条近7米长的鳁鲸,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塑化标本,而此次承接的抹香鲸标本要比鳁鲸大一倍,制成后将刷新世界纪录。

相比之下,剥制技术程序没有那么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将内脏掏空、剥皮后进行防腐处理,最后将鞣皮后的皮块按照事先设计拼接起来,再用发泡剂填充体内,即可制成标本,但这种方式在后期维护上对湿度、温度等要求较高,标本维护不好还会发霉生虫。

据高海滨透露,未来3—5年抹香鲸标本完成制作后,将作为重要科普资料回归江苏展出,展出地尚未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抹香鲸标本一定会被运回江苏。

目前,对抹香鲸的探索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记者了解到,下一阶段消化系统专家组、心脑血管专家组等将相继参与进来,共同探索这庞然大物的“生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