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医学院被曝随意丢弃实验用狗引发关注。在网友拍摄的视频中,天台上数十只狗或卧倒抽搐,或被纱布束缚四肢,其中几只身上还带有多处手术伤口。紧接着陕西省科技厅叫停西安医学院动物实验,然而该事件引发的一系列思考、追问却并未因此消失殆尽。实验动物在现代社会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们在“使命”结束后该何去何从?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有关专家。
实验动物是人类的“替难者”
“没有实验动物,许多研究无法进行,人类的生命安全就没有保障。动物实验是有必要的。”走进南京医科大学医药实验动物中心的铁门,中心副主任李建民这样告诉记者。
李建民介绍,从学术角度来说,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如为人们所熟知的果蝇、兔、鼠等。李建民认为,实验动物对于人类意义非凡,“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动物,我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的认识,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实验动物。比如一些新研发的药物,在真正用到病人身上之前,都需要实验动物‘献身’测试,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就是人类的‘替难者’。”
因为科研和校内教学的需要,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每年会使用数以万计的实验动物。兽医学院副院长王志强介绍,实验中大多将这些动物作为病理模型,通过直接把病原体注入动物体内,观察引起的病理反应,从而探寻相应的治疗措施。“根本目的是要在动物身上探索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预防及治疗方法。”
为了纪念实验动物为医学教学、科研以及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2004年南医大医药实验动物中心建了一块“实验动物纪念碑”,放在人来人往的院子里,“时刻提醒,心生敬意。”李建民表示。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块石碑虽掉了漆,但铭刻在上面的字却“长”到了中心每个人的心里,该中心工作人员有这样一个默契的行为——不定期为实验动物默哀。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叫“实验动物”
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用于科研实验呢?李建民介绍,并非所有的动物都能做“实验动物“。“实验动物不是宠物,跟动物园里看到的动物也不同,它们必须获得国家指定认可。”他介绍,一般用得较多的小型实验动物是小鼠、大鼠、豚鼠和兔,较大的实验动物有猴、鸡、犬和小型猪。
记者了解到,细化到犬类,也并不是每一种犬都适合做动物实验。目前用得最多的是比格犬,因为它禀性温和,对环境的适应力、抗病力较强,性成熟期早,产仔数多,易于调教和抓捕,体型小,实验操作相对便利,已成为目前实验研究型别中最标准的动物,多用于基础医学研究工作。
李建民介绍,就目前而言,在该中心使用的各种实验动物中,小鼠占比90%,大鼠占比5%—8%,只有2%是犬、猴等较大的动物。相比之下,大鼠、小鼠需求量比较大,南京医科大学一年使用的实验用鼠就有5万—10万只,其中2万多只用于教学,其他为科研所用。王志强解释,小鼠的使用量之所以较高,主要是由于小鼠的全基因组与人类相似度极高,很多人类难以治愈的疾病,都可以在小鼠身上找到相似的性状,这导致小鼠的需求量稳居高位。
有“证”才能生产、使用
记者了解到,生产、使用实验动物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进行的,必须得有“证”才行。根据《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必须向各省、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申请取得许可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获得授权许可就擅自生产、使用实验动物,属于违法行为,实验得出的成果、论文都属无效。
在我省,根据相关规定,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使用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换领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
此外,不同类别的实验动物,其许可证的级别也是不同的。根据对病原菌控制程度不同,国家对实验动物的使用环境一般分为隔离环境、屏障环境和普通环境,而许可证则分为感染类实验动物许可证、屏障系统实验动物许可证、普通动物许可证。
李建民介绍,隔离环境主要进行感染性的动物实验;屏障环境,其送风、排风通道都是独立的,是大小鼠实验的规定环境;猴和犬的实验一般都在普通环境进行。实验动物使用者在做实验之前,还要向伦理委员会申请许可,由伦理委员会专家预审、主席终审签字通过才可进行。
普遍归宿是“安乐死”后焚化
实验结束后,实验动物往往非死即残。李建民介绍,遵循人道主义原则,非实验致死的动物一般采用“安乐死”,即通过过量麻醉或者过量二氧化碳处理,使其完全失去知觉,“在这种状态下,再对小动物进行断颈致死,一般大型动物则直接过量致死了。确认动物死亡后,将其储存在零下20℃的冰箱内,专业的生物废弃物回收公司会定期过来回收,最终将其焚化。”
事实上,在国家科技部《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中规定,除非因伤病不能治愈而备受煎熬者,灵长类动物原则上不予处死,实验结束后单独饲养,直至自然死亡。李建民解释,国内受到条件限制,将动物留下饲养在实验室很难实现。“因为只要是实验动物,都必须在获得使用许可的指定场所内饲养,超出这个场所范围都是不允许的。”因而在国内,实验动物的普遍归宿都是被“安乐死”后焚化。
最近,扬大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中心引进了高温灭菌结合生物降解法,为处理实验动物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方法先通过高温灭菌杀死尸体废弃物中的病原体,再引入适当微生物,利用微生物降解能力,最终把动物尸体变成无害化的降解产物,还可以做成优质有机肥,达到灭菌、环保和资源循环一体化的目的。
李建民在采访最后表示,为了更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国外提出“减少、替代、优化”原则,国内科研人员对此也普遍认同。“这不仅仅体现了对实验动物的善待,也有利于提高实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