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热点 > 特别关注 > 正文

拿什么拯救你,衰竭的“地球之肾”

发布时间: 2016-09-30 13:36:4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江苏科技报》记者 夏文燕

湿地是海绵,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看到她总会充满诗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的是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她。

然而,美丽的湿地,如今面临的保护形势却日臻严峻。9月19日至24日,由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国际生态学协会、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共同主办的2016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在常熟举行,来自10个国际机构、72个国家和地区约80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坐于青山碧水间,共商人类与湿地和谐共处、互惠共赢之道。

绿色宝库资源多  生态价值不可估

说到森林、海洋,我们并不陌生,提到湿地,却不一定了解多少。虽然很多人不了解湿地,但她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可以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还可以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省科协主席、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向记者解释。

湿地是个多大的宝库?住在周边的居民往往感受最深。我们给湿地冠以很多爱称,称它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储碳库”……还是“物产宝库”“休闲港湾”。

这些名字都能说明湿地的宝贵。湿地不仅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等污染,而且是淡水之源,我国湿地存储了2.7万亿吨淡水,约占全国可利用淡水的96%。另据统计,我国共有湿地植物4220种,脊椎动物2312种,其中鸟类231种,若尔盖高原湿地碳储量达19亿吨,国内有3亿人依赖湿地生存,2014年,我国的湿地生态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

这些内容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如果我们将这些资源收益做一个平均测算,也许会更加直观。“经国家林业局指标评价体系评价,单位湿地价值为每年每公顷11.42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主任马广仁说。

我省湿地不算大  类型颇多有特色

江苏自古是鱼米之乡,水网密布。“在湿地保护和管理方面,江苏都是介绍经验的省份,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江苏一直走在前列。”马广仁表示。那么,我省的湿地都分布在哪里,又有什么样的特色?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位于长江、淮河流域下游,濒临黄海,境内海岸线953.90公里,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此外还有大小湖泊290多个,大小水库1100余座,特有的地貌类型,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湿地面积达282万公顷,总面积居全国第六位。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安树青告诉记者:“我省的湿地虽然面积不大,但类型特别丰富。”据他介绍,我省有湿地5类16型,其中,自然湿地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4类12型,人工湿地有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盐田4型。省内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和5处国家重要湿地,我们都熟悉的江苏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国际重要湿地。

面临挑战可不少  法律法规需完善

湿地保护,时不我待,如果不增强保护意识,不加以修护和保护,总有一天,湿地这个绿色的宝库将消失于我们的视野。

马广仁表示,根据专家测算,黑龙江三江平原自上世纪50年代开发以来,已有87%的湿地丧失,生态环境恶化,87亿立方米地表水随之流失;生物多样性也在发生着变化,据统计,江苏太湖鱼类种类从上世纪60年代的100种下降到90年代的50余种。

是什么导致了湿地生态的恶化?马广仁告诉记者:“法律法规缺失、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放牧等问题,都会导致湿地的破坏,而这是全球湿地保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

马广仁进一步解释,首先,在管理层面,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森林有森林法,海洋有海洋法,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关于湿地方面的法律。同时,一块湿地由水、植被、鱼虾、土壤等多要素组成,牵涉到多部门管理,只有配合协作搞好,湿地保护才能上台阶。”其次,就是污染问题。“我们在对1579块重点调查湿地进行分析时发现,共有456处重点调查湿地面临或正遭受污染威胁影响,占重点调查湿地面积的29.69%。”此外,还有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放牧等问题,都会导致湿地消失。

科技创新强心剂  平台建设争领先

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当然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陈骏表示,我国的湿地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而在此之前,欧美国家已开始研究保护。关于湿地的研究,欧美处于领先地位。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紧追直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陈骏告诉记者:“湿地已成为当代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他介绍,作为中国最早开展湿地科学与生态学教学研究的大学,南京大学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顺应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其中,“大米草的引种与推广”被誉为南京大学科研“五朵金花”。这是一种怎样的技术呢?安树青向记者解释:“我省的滨海湿地很多是盐碱地,我们从欧洲引种大米草,这种植物不仅长得快,而且高大,可以保滩护堤、除淤造陆,可有效改造盐碱地,实现开发利用。”

安树青表示,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今还有更多新科技投入应用,比如,采用生态渗滤岛技术修复重污染鱼塘,不需外运淤泥,可就地修复,“我们在污染鱼塘中建一个岛,在塘底污染最严重的淤泥上做一个类似膜的东西,污染物质通过这个膜,缓慢经过渗滤层,慢慢释放,微生物、植物得以逐步削减污染。目前,这一技术已在上海、苏州推广使用。”

除了技术创新,研究平台的建设也颇为重要。2012年,南京大学与常熟市共建了中国首个政产学研合作型生态企业创新创业载体——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创设了中国首个湿地领域的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湿地修复工程实验室,积极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领先的湿地修复技术研发中心,成为校地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

解铃还须系铃人  科普宣传要跟紧

靠科技的支撑依然不够,湿地的保护关键还在“人”。

“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其实并非一项高新技术,关键在‘人’。湿地先于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很大程度上,湿地‘生病’是由人为造成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修复和保护不能仅靠科学家,公众和政府都要参与,在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的同时,还要注重湿地科普,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关心湿地保护的社会氛围。”陈骏说。

据了解,目前,常熟就在积极开展别具特色的湿地科普,除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外,还打造了科普载体。精心打造的南湖湿地科普馆就是一座融湿地知识科普、生态旅游、学科研究交流为一体的展示场所;新材料产业园水处理生态湿地科普基地,每天处理4000吨工业尾水,可实现水资源再生循环,如今已成为培训教育和湿地科研的基地。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我国将初步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小区等其它保护形式互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到2030年,我国湿地保护区将达到713处,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并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科研体系。”马广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