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热点 > 特别关注 > 正文

南京发现明代“钦天监副”贝琳墓 与日月相伴,这位古代天文学家很另类

发布时间: 2016-06-20 17:30:0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江苏科技报》记者 胡琴

 

日前,《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300多幅图片资料,展现了南京市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不少考古成果还是第一次向社会公布。其中,在南京南站发现的明代钦天监副贝琳及其妻子的墓,最为引人关注。记者了解到,“钦天监副”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加气象台的副台长,有趣的是,这座夫妻合葬墓造型也充满了天文元素,呈现“日月同辉”的形状。

 

墓主是钦天监的“二把手”

据考古专家介绍,贝琳墓是夫妻合葬墓,位于南京南站东南片区,宏运大道与明城大道交界处。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于2015年4月-6月对地块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并做考古发掘。如今已做好了整体迁移保护。

一方石质墓志,帮考古队员确认了墓主的身份。记者看到,墓盖上刻着“南京钦天监副贝公墓”,墓志正文则讲述了贝琳生前的经历。通过与《明史》等史书的对照,可发现历史上确有其人。贝琳生于1429年,卒于1482年,祖籍河北,明初,其祖父贝可恒入军籍,来居金陵。贝琳少年时期为学习天文历法,离家北上京城,成为天文生,17岁时,由于边防战事的需要,贝琳被推荐到军队服务,担任军队的天象、占卜工作,后来被举荐到钦天监工作,历任钦天监漏刻博士、五官灵台郎、钦天监副。

对于“钦天监”这一官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诸多影视剧及小说中,都会出现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钦天监不仅通天文晓地理,更是为皇室排忧解难的学道之人。而中国历代也都有设置,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周为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隋设太史监,唐设太史局,到了明清改名钦天监,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加气象台的台长,监副便是副台长。

 

墓葬形似“太阳、月亮与银河”

俗话说“十墓九空”,有专家表示,由于历代盗掘,绝大多数古墓都被盗过,但这座墓是例外。“明朝贵族、官员辞世后极尽奢华,墓葬都是砖室墓,而贝琳夫妇的墓葬则是土坑葬。”据介绍,目前从贝琳墓中出土了铜组佩、银币、银耳挖、地契砖、铜钱等文物;贝妻墓出土金币、银簪、铜钱等遗物。在专家看来,就明朝的官员来说,这真的可谓寒酸。也可能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没被盗贼盯上。

有趣的是,贝琳墓的形制也彰显了他天文学家的身份。

贝琳与妻子的合葬墓采取了圆形和半圆拼接的方式,圆形为日,半圆为月。贝琳墓是呈圆形的“太阳”墓圹,直径3.2米,内部再开长方形竖穴土圹,单层木棺,有“天圆地方”之意;贝琳妻子的墓平面呈半圆形,“月亮”墓圹局部打破贝琳墓,同样内开长方形竖穴土圹。

同时,墓地的选择上也有特点,墓葬的位置落在黑色的土带之上,考古专家认为可能是特别选的有特色的地方,恰似一条银河。而这种形制也是在南京地区首次发现。记者看见墓穴旁边竖起了一块详细的说明牌,上面解释道:“墓葬所处黑土带,长28米、宽6.5米、深0.3米,南北向,内含有六朝青灰砖块,为自然形成的次生堆积,不排除当年选择墓地时有意为之,似银河。”

据了解,这种形若“太阳、月亮、银河”墓葬形制非常独特,不仅为南京地区仅有,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500多年前就有研究星座专著

“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明朝钦天监,主要颁布天文历法和观测天象。古代人相信,凡是将要在人间发生的灾难,上天都会通过天象的变化提前示警。所以,观测天象是一项重要工作。”专家表示。

在贝琳的职业生涯中,还有钦天监漏刻博士、五官灵台郎等职务。据专家介绍,漏刻博士为钦天监下设,从九品官员,掌管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等工作,大朝贺时,充报唱官的角色,即相当于现在的授时中心工作;而五官灵台郎则是观测天象变化的,负责把观测到的风雷、晴雨、流星、异常天象等一一记录,并上报。

志文记载,贝琳著有《回回历》等三本著作流传于世,而这本《回回历》是研究伊斯兰教历法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著作,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并改名为《七政推步》。专家介绍,现在备受推崇的十二星座,在《七政推步》中就有介绍。为了推算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凌犯,贝琳编制了星表,星表中记录了15个星座,其中包含了双鱼、白羊、金牛、巨蟹、狮子、天秤、天蝎等现代人喜欢研究的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