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热点 > 特别关注 > 正文

摩尔定律更像一个激励信条 激励科技不断创新的价值更大 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核心材料性能正逼近物理极限

发布时间: 2016-05-20 17:30:0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江苏科技报记者 夏文燕 陶韬

 

1965年4月19日,36岁的戈登·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中预言: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年就会增加一倍。十年过后,摩尔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言进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为“每两年增加一倍”。半导体行业的“传奇定律”——摩尔定律就此诞生,它不仅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更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犹如一只无形大手般推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变革。

如今,得益于摩尔定律,我们可以随时用手机上网,约车、叫外卖,享受便捷的生活。然而,就在“摩尔定律”思考已经展开的下一个50年发展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不久前,《自然》杂志刊文指出,新发布的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将不再以摩尔定律为中心。于是,“摩尔定律正走向终结”的声音随之而来。

  

在谈摩尔定律前,我们先做个科普

半导体行业里的“三兄弟”

在半导体行业,你常会听到人们谈晶体管、集成电路、芯片,它们与半导体之间是什么关系?

无锡新硅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范建林帮大家科普。“半导体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最常见的是硅、砷化镓等,现在也有人将半导体的意义拓展至产业或产品。”

范建林解释,晶体管其实就是由半导体制成的单一元件,包括二极管、三极管、可控硅等,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晶体管的发展也为后来集成电路发展奠定了基础。采用一定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这就是集成电路。范建林介绍,集成电路经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后就成了芯片,“集成电路与芯片的区别是,集成电路更着重电路的设计和布局布线,而芯片更强调电路的集成、生产和封装。”范建林说。

晶体管诞生引发产业革命

1947年12月的一天,在美国新泽西州墨累山的贝尔实验室里,3位科学家成功地制造出第一个晶体管。这是一款点接触晶体管,外形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电流沿着半导体表面传输,然后晶体管将流经它的电信号扩大。“晶体管诞生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应用的是大而笨重的真空管,真空管构建消耗大,消耗电能多,且需要预热,不耐冲击和振动,缺点不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曹立强说。

应用晶体管的好处就是,它的寿命是真空管产品的100到1000倍,不需要像真空管那样加热灯丝就可以产生自由电子。以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产品为例,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只要几节干电池就可以听上个半年时间,晶体管收音机一开就响,晶体管电视机一开就有画面,而真空管需要一段时间的预热,不能立即欣赏节目。

集成电路出现,电子产品量产

1954年,贝尔实验室推出全晶体管收音机和计算机。这些在当时“时髦”的应用,又促成了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另一个大事件——集成电路的发明。

1958年8月28日,世界上第一款集成电路诞生。当时,在一个锗片上只有一个晶体管以及其它一些部件,虽然“简陋”却掀起了电子产业的另一场革命,发明人德州仪器的Jack Kilby还因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年,飞兆半导体创始人之一Robert Noyce发明了平面工艺技术,这个技术的发明,使得集成电路实现了量产化,这让半导体从“发明时代”正式进入“量产时代”,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20世纪50年代末,晶体管在收音机、电话和计算机中得以应用。

Intel芯片开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

说到这,Intel公司不得不提。1968年,两位创始人从半导体公司辞职后创立了Intel公司,“Intel”也正是“集成电子设备”的英文缩写。

任何计算机离开芯片无法工作,芯片离开晶体管无法工作,晶体管在电子技术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982年,英特尔第一个16位的286微处理器问世,其使用了13400个晶体管,3年后,32位的386微处理器问世,含有27.5万个晶体管,具备多任务处理能力,可以在同一时间运行多个程序。又过了三年,16M DRAM存储器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这标志着半导体产业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

“之后的发展便一发不可收,从奔腾处理器的问世,到奔腾3、奔腾4,再到双核、四核处理器,晶体管的数量增加到5.8亿多个。”曹立强说。

 

启迪创新,摩尔定律仍有意义

摩尔定律其实只是一个“推测”

“摩尔定律其实并非基于任何科学或工程原理,仅仅反映了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首席专家于宗光教授说。

1965年4月19日,还在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的36岁的戈登·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预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隔一年便会增加一倍,也就是说芯片的性能将提升一倍。”

曹立强介绍,这是摩尔当时根据器件的复杂性和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作出的推断,也就是说随着电路密度的提高,其价格将随之降低。

1975年,摩尔在IEEE国际电子组件大会上提交了另一篇论文,其中对摩尔定律进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为“每两年增加一倍”。据了解,摩尔1997年接受《科学的美国人》采访时表示,他当年是把“每年翻一番”改为“每两年翻一番”,但实际上,后来更准确的时间是两者的平均值:18个月。

直到今天,摩尔定律仍然被认为是一个推测,而不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定律。如果非要给摩尔定律打扮成“定律”,可以用这样一则公式:(每芯片的电路增长倍数)=2×(年份-1975)/1.5。

受益于“摩尔”,电脑可以装进口袋

“正是由于摩尔定律,原来的巨型计算机变成了每个人桌上的台式电脑,再变成每个人口袋里的手机。”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副会长刘鹏说。

其实,摩尔在最初提出“摩尔定律”时候就写道:集成电路的发展将会带动多种设备的发展,例如家用电脑、连接电脑的终端、汽车自动化控制和个人便携通信设备等。“摩尔定律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亲身感受到。”曹立强说,“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手机,每个手机的处理能力都比20世纪50年代的房屋大小的超级计算机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在摩尔刚刚提出摩尔定律时,晶体管的体积大约相当于铅笔头上的那块橡皮那么大。如今,这块橡皮大小的体积内,已经可以容纳下600万个晶体管。“摩尔定律可以说是整个计算机行业最重要的定律,尽管也有不少模仿其诞生的定律,但都无法拥有像摩尔定律一样的深远影响力。”曹立强指出,摩尔定律中的指数级增长,促使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电子设备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强大,价格也越来越低廉,如此一来,就为智能设备、染色体组分析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