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生活在有大片浮冰的北极南部边缘地带。这里紧靠着海洋,有一块块断裂开来的浮冰和来这里繁衍的海豹。北极熊以捕食海豹为生,尤其是环斑海豹。它们常趴在浮冰上的冰窟窿,等待海豹来通气,或是当海豹爬上冰面休息时就蹑手蹑脚地扑过去。
北极熊为了觅食而长途跋淑,路程长达70千米。它们每天都找寻食物。当冬天海水结冰,浮冰面积扩大时它们会向南迁徙,夏天再回到北边。初冬时分,雌熊便不再四处游荡,它会在雪地上挖一个洞,在洞里产下2~3只熊仔。
熊妈妈乳汁中脂肪含量很高,靠着这么丰富的营养,熊仔会迅速长大,并能保持体温。在3月或4月时,它们便从积雪的家中出来,此后再跟熊妈妈一起呆上两年。
北极熊很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它们那白色的皮毛与冰雪同色,便于伪装,而且又厚又防水。皮下的脂肪层可以保暖。除了鼻子、脚板和小爪垫,北极熊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覆盖着皮毛,多毛的脚掌有助于在冰上行走时增加摩擦力而不滑倒。
北极的夏天变长
北极熊是依靠海洋生存的。确切地说,它是依靠北极的大浮冰生存的。它目前尚可生活的这片冰的世界在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下正无情地缩小。
从11月份开始,随着极夜的来临,又到了大型哺乳动物进食的时候了,尽管他们也吃草、蘑菇和浆果,但它们首先是食肉动物,他们必须吃一定量的海豹和小海象,可以给它们足够的脂肪储备抵御严寒。它们搜寻猎物的活动只在极地的冬天里进行,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海豹才经常到浮冰上的“通气口”换气,它们像极地里所有哺乳动物一样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呼吸。这些冰窟窿会被雪或者一层薄冰覆盖。北极熊凭着极灵敏的嗅觉,可以找到这些“通气口”。它们埋伏在冰窟窿附近耐心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只要海豹一露头,它们就会冲上去抓住它。
但一旦冰雪融化了,它们的打猎期也就结束了!尽管北极熊这类动物可以在水里游数千米,尽管它们可以在水下呆上一分钟以上,但由于海豹动作特别敏捷,所以北极熊在水里很难抓住它们。
从春天到夏末,北极熊就得靠它们储存的脂肪来生存了。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对大浮冰倚赖性是多么大呵!但随着极地气候的变暖,这些浮冰结冰的时间越来越晚了,这种情况已经得到证实。通过对1978—1996年卫星图像的分析表明,极地的夏天已经延长了6天。自那时以来,这种情况在加剧。原来北极熊从10月中旬就可以在冰上捕猎了,可现在,它们的捕猎时间就要往后拖几周了。
环境污染威胁北极熊
除了极地夏天的变长,还有一种威胁是更潜在的:化学污染。通过对北极熊进行的分析表明,它们身体组织内的杀虫剂和重金属的含量越来越高,处在海洋事物链最高点的这种食肉动物吃进了极大量的污染物,它们都是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的残留物,长期毒害着北极的环境。加拿大已经把北极熊列为“脆弱动物”。
科学家们通过在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的考察发现,该群岛的北极熊中有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在100头熊里面就有一头以上是两性的。雌性熊长着雄性生殖器,还有一些熊内分泌系统失调,生殖系统变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动物拥有雌雄同体生殖器官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并成为影响野生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家们认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品污染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科学家们发现,斯瓦尔巴特群岛的北极熊主要是受到了PCB(多氯联二苯)的影响,而在10多年前,在这个位于北极与挪威之间的群岛上还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但是现在,群岛上的约3000头北极熊中,已有1.2%出现了这种情况。
PCB是一种用于电气设备的化学品,尽管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这种化学品,但是仍有一些储存品流入了自然环境之中。
科学家们已对40头熊进行了试验,现在正在做进一步的分析。科学家说,由于这一地区北极熊的食物链是很短的,从浮游生物到鱼类再到海豹,最后是北极熊,因此很容易查出PCB和其它污染物。南风会将欧洲工业地区倾倒的垃圾带到这一地区。而工业垃圾中的PCBs、二氯二苯三氯乙等化学品就成为影响北极熊的罪魁祸首。
捕杀仍在进行
从1950年到1972年,斯瓦尔巴特群岛组织游客进行猎杀北极熊的活动。不过好在从1972年开始,猎杀北极熊的行为受到禁止,除了自卫以外,任何杀害北极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治裁。由于这一保护措施,这一地区的北极熊才得以避免灭绝的命运。现在,生活在该群岛的北极熊与该地区的居民人口数量大致相同。
捕猎北极熊现在受到了严格控制。北极的土著——因纽特人仍每年捕杀少量的北极熊,他们用北极熊的毛皮制衣。除了它那维生素A含量过高而有毒的肝,其他的都被吃掉。不过,相对于北极熊生存环境的污染,人类的猎杀对北极熊的影响已不是最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