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1亿年前的恐龙足迹

发布时间: 2020-06-05 17:22:4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图片1.jpg

恐龙足迹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发现。这其实也容易理解,一只恐龙终其一生只能留下一具骨骼,但是,它却能留下很多足迹。然而事实上,足迹化石的保存并没有那么容易,也会受到很多条件的约束。首先,形成足迹的地方必须是湿度、黏度、颗粒度合适之处,可以想象,在坚硬的岩石上、特别软的泥地里,恐龙的行走是留不下痕迹的,因此适合的环境一般会出现在湖滨、海滨以及河流边的河滩上。第二,留下的痕迹要比较快速地被掩埋,否则这个痕迹随时间推移就被破坏了。第三,掩埋后要有地壳沉降,经历成岩过程才能变成石头,要不就像我们在海滩上留下的脚印,很快就被波浪冲刷掉。可见,即使恐龙一生能留下很多的足迹,但是能形成化石并重见天日的,占的比例并不会太高。

2014年,浙江自然博物馆受义乌市地方博物馆的委托,在义乌市与东阳市交界处的观音塘村进行恐龙足迹的调查性发掘工作,由于2010年在附近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这一次的工作就是对这个区域的恐龙足迹的原生层位进行调查。这一次的调查地点是位于公路边的一个小山包,最高处约20米,岩石都是红色到紫红色的成层状的细砂岩和粉砂岩,岩石的形成时间大约为白垩世中期,距今1亿年左右。同时还在主要的工作地点周围进行踏勘。

与以往别的研究小组发现恐龙足迹的方式不同,这一次主要是通过逐层挖掘的方式进行发现。通常,恐龙足迹的发现都是在本来已经暴露的岩石表面进行搜寻,也就是说,由于自然风化剥蚀,已经将覆盖在足迹表面的岩石去除,这些恐龙足迹往往都是暴露在外面的,这样的发现工作不需要费大力进行挖掘。而我们这种逐层挖掘的方式,工作量相当大,在持续1个月左右的工作时间中,工作人员将几十立方米的岩石逐层撬起,小心检查,并做好记录工作。参加这次发掘工作的除了浙江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之外,还有一些来自日本的专家,包括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的特别馆长东洋一先生,他是世界著名的恐龙足迹专家。

起初的发掘工作并不顺利。接近10天的时间内,工作人员一直在小山包的山顶向下挖掘,却一无所获,直到独立的小山包试掘完成,工作人员平移到路边的坡道向下挖掘几天后,才开始见到曙光。

第一个出现的恐龙足迹就让工作人员相当惊喜,经东洋一先生确认,是一个甲龙类恐龙的后足脚印。确信的甲龙类恐龙脚印化石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也并不多,国内迄今也就只有两三个地点有发现,这也与周边地层中发现的甲龙骨架化石很好地相互印证。伴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足迹化石暴露出来,种类也逐渐增多,以三趾式的兽脚类恐龙足印为主。

当工作人员发掘到一层有波痕的层面时,这次发掘工作最惊人的成果出现了。起初,工作人员只是在最边上发现了一两个足迹,随后发现,这一层波痕层与上覆的岩层较为容易分离,因此工作人员小心地将上面的岩层揭起,暴露出这一层有着规律波痕的层面。随着岩石的揭起,越来越多的足迹就暴露在工作人员的眼前。那天由于刚下过雨,较为泥泞,工作人员就用水冲刷岩石面,待表面干净以后,在这块不到4平方米的岩层面上,竟然发现了14个大小形态不同的恐龙足印。这些脚印长度几乎都在20厘米以下,少数长度较小,基本上都是兽脚类恐龙的足印,其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山字形的鸟脚类恐龙足迹。这一些与波痕共生的足迹,清楚地证明了这些恐龙常在湖边活动。

在工作人员发现恐龙脚印之后,就对这些脚印进行一些简单的保护。这种产出脚印的岩石特别容易风化,尤其是经过雨水和曝晒之后,岩石很快就会碎成红色的泥状物,这样,珍贵的足迹化石就灰飞烟灭了。然而,将单个的足迹化石取回去,意义又不是很大,一般情况下,足迹化石都进行原地保护。

工作人员采用的简单保护方法是,将颗粒胶用丙酮溶解后刷到岩石上,以减缓其风化的速度,并建议搭建雨棚防止雨水渗入和太阳暴晒。同时对这些脚印制作硅胶模型,先将有脚印的区域用油泥围住,接下来将硅胶按配方配成黏稠的溶液倒入,用刷子使其尽量均匀地覆盖脚印区域,待硅胶开始变干后,将石膏兑水覆盖在硅胶之上,石膏干透之后即可将翻模取走,这样的模型可以轻松带回博物馆用于翻模展览。

在这次持续时间长达1个多月的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共发现了40余个化石足迹的原生层位,在不到4米厚的岩层中,分布了10余层化石足迹的原生层位,种类也相当丰富,主要是兽脚类的足迹,也有少量的鸟脚类、蜥脚类、甲龙类和翼龙类的足迹。可以说,这是浙江恐龙足迹化石的重大发现,随着未来的进一步挖掘,必将重现亿年之前龙行浙江的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