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是仅次于乳腺癌、肺癌的第三大常见癌症
致死率高居第二位
今天,江苏省中医院
消化系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吴晓宇
和大家聊聊肠癌
肠癌其实很“懒惰”
从息肉到癌,平均要10年
数据显示,男性发病前5位恶性肿瘤: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肝癌,女性发病前5位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都进入了前5位。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系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吴晓宇表示,结直肠癌很“懒惰”,发展很缓慢。有80%左右的肠癌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从一枚不起眼的小息肉,到进展期肠癌,大约需要5到15年,平均为10年,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吴晓宇说,肠癌也并非不可治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3版)中提出,结直肠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
肠癌进展缓慢,那为什么一发现大部分都是晚期?吴晓宇介绍,主要是因为结直肠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很难察觉到异常。“可能表现为一些细微的变化,如长期腹泻或者偶尔便血,这些症状被误认为是肠胃不好或者痔疮,不会马上想到这是肠癌的警告。”
吴晓宇表示,这些表现具有隐蔽性,肠癌早期常会“伪装”成阑尾炎、肠炎、胃炎、痔疮等疾病。如大便带血,就可能被误认为是痔疮所致。因此,如果出现便血等不适,就医时要详细地如实描述症状,尤其要注意向医生说明有没有异常消瘦、便血的颜色如何,以及便血时是否伴黏液或脓血等,不要直接将其当作痔疮自行购药治疗,更不要讳疾忌医轻视病情,延误治疗。
目前很多人还缺乏定期体检的意识,特别是肠镜筛查意识不足,导致许多息肉不能及时被发现,容易一拖再拖,最终变成肠癌。“大规模肠镜筛查在美国让肠癌发病率降低了40%,死亡率降低了51%,而在中国,肠癌的筛查渗透率只有16.4%。”吴晓宇说。
肠癌其实可预防
有肠癌家族史,40岁就要定期筛查肠镜
在癌症日益高发且呈年轻化趋势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对健康掉以轻心。“临床上20岁、30岁的患者屡见不鲜,可能与快节奏、高压力生活方式、少节制和不规律的饮食方式有关。”吴晓宇表示,肠癌有年轻化趋势,其中当然基因遗传是主要因素,但是生活因素也占有极大比例。
家族中有大肠癌患者,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发生大肠癌的概率明显升高,大肠癌的发生率大约是普通人群的2-3倍。同一家族的人群,遗传背景相似;另一方面,同一家族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有共同的饮食习惯,也是肠癌呈现家族聚集性的重要因素。
长期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像红肉(牛肉、猪肉)、加工肉类(烟熏、腌制食品,香肠,火腿肠)、高脂肪性食物(动物内脏、肥肉),不仅会导致肥胖,更会加重肠道负担,影响肠道蠕动和排空,增加患肠癌的风险。另一方面,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吸烟与饮酒、精神压力大,缺乏运动等也都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吴晓宇表示,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要积极采取“腺瘤前预防”一级预防措施,如不吃腌制品、油炸、烧烤、变质食品,少吃“红肉”,多吃新鲜食品、高纤维、粗纤维等食物。二级预防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从而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结肠镜检查和镜下治疗是二级预防结直肠癌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定期的肠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和处理肠息肉,避免大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建议,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应在50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76~85岁之间需个体化筛查。建议结直肠癌罹患风险较高患者更早进行筛查。一级亲属60岁前罹患结直肠癌,则建议其40岁时开始进行结肠癌筛查。
肠癌并非不可治
一体化精准全程序贯治疗大幅延长生存期
当被诊断为肠癌时,患者都会很慌张,很多人会着急地问“我这个还能手术吗?”“肠癌是不是可以一切了之?”
吴晓宇表示,手术是肠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当患者发生肝转移或其他脏器转移的时候,直接手术“一切了之”并不是首选。针对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或其他转移的患者,可先进行术前转化治疗如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达到肿瘤降期或缩小的目的,从而获得手术机会,最大程度的延长生存期,提升总体治疗效果,甚至有部分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健康提示:还有哪些蛛丝马迹提示肠癌风险?
便血:便血是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初期可能表现为便中混有少量鲜血,随着病情发展,便血量可能逐渐增多。发生在直肠末端或肛管的肿瘤,长到一定程度时,大便变细、变扁或有沟槽。
排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或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肛门坠胀感,肠道肿瘤刺激所致。
腹部隐痛、胀痛等不适: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大肠癌患者由于肿瘤消耗及肠道吸收功能受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下降,导致消瘦、乏力等症状。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接受医生的专业检查,包括肠镜检查和病理活组织检查,避免自行诊断,以防延误治疗。
来源:江苏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