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记者 施红艳
2016年5月5日15点53分,“明思克”号航母在苏通大桥近北岸西侧落锚(详见5月6日特别关注)。从浙江舟山到江苏南通,途中,加上没有动力的航母,整个“拖拉”队伍长达400米。不仅要确保这支队伍与过往其他船只的安全距离,还要没有丝毫偏差地穿越苏通大桥……回想整个过程,江苏省航海学会通航安全评估专家、远洋船长薛仕中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临时挖掘航道确保航母进港
由于进驻南通的“明思克”号航母是个“三无产品”——无舵、无锚、无动力,加之整舰体积相当于一座18层高的商住楼,且目标港地属于淤泥质滩涂,所以对于航母进港,该项目牵涉的施工单位针对航道、港池的挖掘等,进行了前期论证。
作为参与论证的专家、远洋船长薛仕中告诉记者,“在航母进驻之前,我们请航道、港池设计公司设计方案,方案出来后再进行论证,直到论证可行、方案通过,施工单位才根据方案挖掘航道、港池。”薛仕中介绍,为了确保航母能够顺利进港,最终临时挖掘了1000多米长,70多米宽的航道;同时,为了确保航母在港池内保持漂浮状态,根据航母本身的7.4米吃水深度,港池挖掘深度达10多米。
拖轮伴航轮编队护航见机行进
与大型商船相比,航母的造型特殊——宽、长,主甲板还呈向外侧飞展延伸的形态,因此拖带起来更困难。“拖轮只能一舷带,另一舷不好带,不便于控制。”薛仕中说。由于航母没有动力,所以大型的主拖轮就负责提供拉引动力。究竟需要多大马力才能拉得动航母呢?这需要根据航母的行驶速度及该行驶速度下风力的大小来计算。据了解,此次负责拖航的主拖轮将近9000马力。
事实上,在今年4月中旬,江苏泛洲船务公司才交出从舟山到南通区间的航母拖带方案,4月下旬,专家组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影响论证与评估管理办法》对该方案进行了评估,并指出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后经修改、完善,确认方案没有问题之后,拖带作业才根据方案开始实施。
考虑到船体上层建筑受风面积大,受气流作用大,保持航向操作难等诸多客观因素,拖带方案最终确定以一艘主拖、一艘副拖和一艘伴航轮组成拖航编队,在高平潮时加两艘伴航轮编队向南通行进。
港池围堤设置闸口保持适当水位
航母进入港池后,现场施工方就启动了港池围堤的建设。“用袋子将沙一袋袋灌起来,一层一层垒成类似堤坝的式样,必要的情况下,还要使用大石头。”薛仕中介绍,在衡量了50-100年间的长江水位之后,一条穿过苏通大桥、全长1.7千米的围堤开始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完工。
此外,港池还将建造一个闸口,薛仕中告诉记者,“这样的话,如果港池里水位低了,就可以打开闸口,把长江水放进去;如果下暴雨使得港池水位急剧上升,可以把闸口打开,把港池的水泄到长江里。总之,将保持航母的漂浮状态。”
有惊无险,“明思克”安全到家
拖带航母的拖缆长度非常有讲究。“虽然拖缆用钢丝制成,但也不能受力过大,否则受力紧绷,时间长会发生断裂。一旦断缆,航母就如同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单靠身后的拖轮,不一定能控制得住。”薛仕中说。
由于主拖轮在前方转向、停船的时候,后方的航母行动滞后与其并不同步,为了能及时执行前方拖轮的“命令”,需要航母后方副拖轮的“监督”,必要时,副拖轮也可以配合主拖轮一起拉动航母。据了解,拖船+拖缆+航母,整个队伍长度将近400米,一旦拖航编队在行进时发生失误,航母极有可能与过往船只发生擦撞。
“过苏通大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很紧张,因为苏通大桥太重要了,容不得有一丁点儿的偏差,风险太大了!”薛仕中想起当时的情景,情绪有点激动,他说:“这也是为什么增加两条伴航轮的原因,为了万无一失,保驾护航,确保安全通过苏通大桥不撞桥墩。”
在临时挖掘的航道、港池里,如何不让拖轮、航母搁浅,便捷航行呢?现场两条清淤船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江苏省航海学会派驻如皋市港汇环保水利机械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龙进军介绍,清淤船的技术含量很高,“船的铰刀头将淤泥搅和成泥和水的混合物,再用大水泵将这混合物抽离至沉淀地点,淤泥就被携带走了。技术的关键部分就是铰刀头,在分离淤泥的基础上还要符合环保的最低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