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记者 孟婧
不久前,不少成品药中被查出含有过量硫磺,其主要药材浙贝被曝用硫磺熏蒸,并成为业内“公开秘密”……这不是中药材问题第一次曝出安全问题,一直以来,中药材质量饱受争议,让人既爱又恨。那么,当下中药材质量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症结到底在哪儿?有没有解决方法?
生长环境变“好”了 药效却大大降低
“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中药的品种、产地、种植与养殖、采收、加工、炮制、贮存与包装、销售等环节都会对中药质量产生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向增旭副教授对记者说。
中国传统医药讲究“道地药材”,即药材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大物博,由于气候、土壤、地域、环境的因素,产生了很多质量上乘的“道地药材”,比如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等四大怀药,以及亳白芍、阳春砂等。
但如今,这种道地药材正变得越来越稀少。“现在国内中药材市场上90%的中药材来自野外或散户生产。只要某种中药材经济效益较好,就会有大量种植户‘跟风’种植,而不会考虑当地环境是否能满足药材的道地性。”向增旭表示,不考虑地域性的盲目种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材的品质。
此外,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状况比较严重。“一些种植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样虽然缩短了药材的生产周期,却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药用品质。”向增旭告诉记者,施用了化肥、农药后,中药材的产量确实提高了,“卖相”也变好了,药效却大不如以前。
“一些名贵中草药多生长在深山老林、悬崖峭壁,因为环境恶劣,这些中草药生命力反而更强,这和植物的抗逆性有关,环境越是恶劣,越是受到胁迫,更能激发药材‘求生’本能。”在向增旭看来,人工种植出来的中草药看上去“很健康”,实际上没有野生的那么“有劲”。
中药加工制作有讲究 生产乱象削减药性
药材采摘加工各环节中的乱象,也影响了药材品质。
中药材的采收就会直接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比如,桑叶在深秋霜落后采收往往效果较好;又如杜仲,一般要有2—3年的生长周期才能采摘。但种植户往往“按捺不住”,为了经济效益压缩药材生长周期,导致药性受影响。
中药材采收后,除芦根、生姜等少数要求鲜用的以外,还要进行拣、洗、切片、蒸、煮、烫、干燥等一系列加工,这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向增旭透露,“一些产地的供应商加工不彻底,不按药典规定进行操作,严重影响药材的功效。最近的成品药硫磺超标事件,就是一些商家为了使药材的外观好看,用大量硫磺熏,致使药材残留大量硫化物。
向增旭介绍,通过加热使硫磺升华,让硫磺分子均匀地分布在中药表面而形成一层保护膜,以起到杀死和防止霉菌侵入的作用,还能让药材外形更加美观。近年来硫熏药材品种和范围不仅有所扩展,熏蒸环节还有所提前。不过,中药材硫熏后有效成分含量大多会下降,药效受到影响,而二氧化硫残留、重金属蓄积等问题更是严重危害使用者健康。
此外,中药材的贮存与包装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因为中药材在贮存过程中受外界的温度、光线、水分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虫蛀、霉烂、泛油、变色等现象,大大降低中药材的质量。
标准难以“一刀切” 改认证为备案
如何保证中药材质量,是令产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头疼的难题。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从2002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GAP认证涵盖了种植资源选择、种植地选择一直到中药材的播种、田间管理、采购、产地初加工、包装运输以及入库整个过程,旨在鼓励中药材的规范化、科学化种植。
不过,自施行以来,GAP认证就不断受到诟病。“当前中药材种植基地是按照区域和品种来划分的,国内各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色,每个地方的特色药材跟当地的土壤、空气都有紧密关联。如果完全按照GAP标准来生产,要做到水、光照、土壤、空气等环节完全符合标准很有难度。”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吴启南说。
此外,一般大型制药企业都会与供应商直接签订合同,在购入中药材过程中根据GAP标准对药材品质严格把关。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小规模中药材种植散户的中药材,未经检测环节直接流向市场,影响了整体药材的品质,甚至占领市场“主流”,导致真正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失去竞争优势。
2016年2月16日,CFDA(国家食药监总局)宣布取消对中药材的GAP认证。据悉,新的中药材GAP备案管理办法目前正在修订过程中,备案制初步计划于2017年1月1日执行,由各省局负责中药材GAP备案工作。“实施备案制后,国家对中药材的监管会更加严格,监管也由之前的事前、事后监管变为事中监管,如果有企业违法违规,受到的罚责也会更加严重。”吴启南表示,各个地方实际情况不一,未来,在执行力度上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用科技推动产业国际化 源头监管是根本
“中医药发展传承创新还要跨越多道难关,尤其在中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问题上。”吴启南说。他介绍,虽然我省中药材资源比较匮乏,但科技创新能力位于前列,尤其在推动中药材标准化建设上有科技加持,有先发制人之势。比如,江苏康缘药业采用中药质量数字化生产线等相对成熟的生产模式,确保了中药材质量。
吴启南认为,随着工业2.0的推进,中药材生产将通过更多的科技手段保证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比如无人操作的中药生产车间等等。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也对高校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少专家坦言,对中药材质量进行监管难度确实高,而且其中不可控因素太多了。不过,专家们大都认为,农残超标、重金属、有效成分的含量这几个环节是必须监管的,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也大多是出在这三个环节上。
“对一些常用的、大面积种植的中药材要从源头上监管,从药材的产地、生产的在线检测等层层把关,并建立起中药材的相关追溯体系统。”吴启南介绍,从2012年开始,国家商务部在保定、亳州、玉林和成都等4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制度电子化,形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运用该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药店终端信息,在任何时间、地点,了解到所购买中药材从种植、加工到流通环节的全流程情况。2013年,商务部又选取甘肃、云南、吉林等7个省份继续开展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商务部共支持18个中药材产销大省建成追溯体系。
吴启南告诉记者,江苏目前还没有开展中药材追溯体系试点工作,但省内有部分大型药企已经开始针对大宗中药材进行流通追溯的探索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