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报》记者 胡琴
连日来,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不断有好消息传出。5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5月8日、5月9日,两位捐献者的两例供体心脏、一例肺源分别通过绿色通道送达目的地。“1800公里的距离,计划供肺取出在6小时内从四川到无锡,如果没有绿色通道,这例爱心肺源就可能无法利用了。”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感慨道。
眼下,《通知》的下发为器官移植开辟了一条真正的“绿色通道”,不过,器官移植之路上仍存在重重挑战。
可移植器官运输 生命与时间的赛跑
如果说,有捐献者捐献可供移植的器官是器官移植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那么,可移植器官的运输便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
陈静瑜说,就现在的医学技术而言,可移植器官均有可以耐受的缺血时间上限,例如肝脏耐受冷缺血时间上限为12小时,超过此时间,受者的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移植肝功能延迟恢复、胆道缺血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受者术后生存率也明显降低。而肾脏耐受冷缺血时间上限约为24小时,心脏耐受冷缺血时间上限约为6—8小时,肺脏耐受冷缺血时间上限约为8—12小时。即使在可耐受时间内,缺血时间越长,器官的质量及器官接受者的预后也会越差。器官运输的效率逐渐成为影响器官质量,进而影响器官移植接受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目前,受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为了降低患者器官移植总花费,我国大多采用由医务人员携带,通过民航班机、高速铁路及公路运输的形式转运捐献器官,转运过程中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现实中,因转运问题导致的器官浪费时有发生。
“一般供肺冷缺血时间上限为12小时,到了医院还需要5个多小时完成双肺移植,留给路上转运的时间只有6小时左右。国外都是用高大上的小型商务机转运器官,而我国受国情和病人经费所限,只能通过民航转运。”陈静瑜经常在微博上呼吁,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引发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开通绿色通道的建议。而6日国家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为提高转运时效性提供了保证。
多部门联手“出击” 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
记者了解到,此次出台的《通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协调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铁路总公司、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有关部门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协调机制,并设立器官转运绿色通道24小时应急电话。
《通知》将器官转运分为一般流程及应急流程,转运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启动不同流程,实现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的快速通关与优先承运,提高转运效率,保障转运安全,减少因运输原因造成的器官浪费。
在紧急流程下,航空公司会启动应急预案,开通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快速办理登机手续、优先通过安检登机。在飞机起飞后到达机场的,由航空公司负责协调安排改签临近航班。航班延误时,除天气因素等不可抗力外,由航空公司协调承运人体捐献器官的航班优先起飞,尽量缩短人体捐献器官运输时间。遇航班满员,在捐献器官保存期限内无其他适宜航班,经协调,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人员仍无法乘机的,经航空公司同意,可委托机组人员携带转运器官,必要时可通过航空货运运输,航空公司不承担人体捐献器官保管责任。铁路部门的应急预案包括:铁路部门协助OPO改签临近车次。如列车座位不足,可在铁路部门联系人协助下先登车后补票,确保OPO最快出发,尽量缩短人体捐献器官运输时间。
“多部门协作建立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目的是确保捐献人体器官转运流程的通畅,将器官转运环节对器官移植患者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对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的发展来讲是好事。”陈静瑜表示。
在8日的第一场“空中战役”中,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相关单位联手,开通空中绿色通道,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医生和活体器官的值机和安检手续,相比平常登机来讲,节省了大量时间。9日从四川运往上海机场的器官也在民警的安排下坐摆渡车直接到高铁虹桥站,从飞机降落到上高铁仅用20多分钟。这都为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时间难题 器官移植还面临诸多挑战
“这两年,无锡人民医院每年进行100多台肺移植手术,平均3天一台,成为全球五大肺移植中心之一。”陈静瑜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病人及家属愿意捐献器官。
2015年,全国2766个心脑死亡病人进行了爱心器官捐献,共捐献了7785个器官,平均一个病人捐献2.6个器官。陈静瑜说,如果一个供体捐出全部器官,包括1心2肺1肝2肾共6个器官,理论上可以拯救5-6个器官衰竭的病人,但实际上做不到如此。他坦言,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捐者脏器本身有问题,心脑死亡时器官维护、获取中存在诸多问题等,导致器官捐献工作做得非常成熟的欧美国家也做不到全部捐献。“欧美国家一个供者平均捐献3.5—4个器官,我国在这方面与国际上还有差距,至少有一个器官没有被利用,主要是心、肺脏器等。”据他介绍,2015年全国肺移植149例,我们仅利用了6%的供体,而国外肺的利用率在30%。
陈静瑜解释道,除了供肺的冷缺血时间短,获取的供肺需要及时转运到医院这个时间上的原因外,肺易感染、对肺的维护认识不够等因素也阻碍了肺的有效利用。
“肺是和外界相通的开放性器官,脑死亡病人没有自主呼吸,靠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维持,国外的脑死亡病人一般在48小时内完成器官捐献,而我国公众对脑死亡认识不足,医生宣布脑死亡后家属一般会要求医生维持治疗,大概一周左右才能接受现实,忍痛考虑完成器官捐献。其实,这类治疗无任何效果,完全是浪费医疗资源及经济费用。”陈静瑜说,供者使用呼吸机时间长了就避免不了肺部的感染,甚至气道内痰堵塞致肺不张。
此外,即使家属签字同意捐赠器官后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取消捐赠的情况时有发生。陈静瑜说,有时供肺在外省,前期提供的胸片、血气等检查指标提示供肺功能良好,能用于肺移植,但当取肺团队到达时发现供肺水肿氧合下降等问题。如果当地医院配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供肺功能改善,还能用于肺移植,否则只能取消获取供肺,取肺医师和当地医院的前期工作前功尽弃。
陈静瑜说,移植界有一句话:“没有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就没有新生命诞生。”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器官捐献,让更多的患者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