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热点 > 特别关注 > 正文

为什么对“她”的呼救视而不见 责任分散效应“作祟” 不做冷漠看客,该出手就出手

发布时间: 2016-04-11 17:30:0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图片:北京和颐酒店一女子被强行拖拽视频截图

近期,北京和颐酒店一女子被强行拖拽事件引爆了舆论圈,“女性”“看客”成了这次舆论场的关键词。视频中,被强行拖拽的女孩弯弯多次向走道里的酒店服务人员和多位房客呼救,只有一名女性房客出手施救。目击者的漠视和不作为令人心寒。为什么大家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漠视受害者的求助?大众果真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其中有怎样的社会心理因素?

责任分散效应   大家不救我也不救

在网上公布的酒店的监控视频中,当时酒店工作人员,也就是目睹整件事情经过的光头小哥,一直站在旁边,没有直接制止男子的行为;而陆陆续续从女孩身边经过的房客,除了最后施救的女性,也大多对女孩的求救熟视无睹。

事件一经曝光,网友们纷纷“扒出”以往发生的类似事件,比如“女生独自在公共场合被陌生人强行带走,围观人漠视,还以为情侣吵架”等。为什么受害人发出了呼救,事发地点也有人群经过,却没有一个人出手帮助?

对此,心理研究者们给出的解释是:人多的时候大家反而容易对危急事件熟视无睹,不介入可以被视为一种从众行为,就是“我看你不动,我也不动,于是大家都不动”。看到别人不施救,你可能也会产生此事不宜介入的想法,这就是大家的从众心理。

“这种现象,更确切地说应该叫做社会责任分散效应。”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周甦老师告诉记者,关于责任分散效应,心理学实验中有个著名的拉绳实验,两个人单独进行拔河比赛,用机器记下各自所施力量有多大,而后双方每队逐渐增加人数,再用机器测量时发现,个体所施的力量随着人数增加而逐渐变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人流比较密集、看起来安全性高的地方,大家不对求救者施予援手。

“对某件事情来说,如果单个个体被要求独立完成任务,他的责任感会很强,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周甦表示,当受害者向人群发出求救时,救人的责任会分散到人群中。“围观者虽然会感到压力,但又会想到‘现场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于是责任被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有的人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那份责任,从而产生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冷静”看客   根源是公私边界难寻

女子和颐酒店遇袭事件不是孤例,近年来,在“遇到老人扶不扶”“两岁小女孩小月月被两辆车碾压”等事件中,人们在公共事件中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

有人说,国人一直重视家庭、亲戚间人伦关系,这是乡土社会的生存法则。但是当城市化浪潮袭来,城市逐渐取代乡村时,“公共领域”正成为一种越来越广泛的存在。

“就像前几年大众热议的小月月事件一样,受害者被周围的人无视,这是一种道德冷漠与盲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大众模糊了公共领域和私人利益之间的边界,边界界定不清,大众便无从选择,事件发生时,“围观”人群或许会觉得“这是别人的私人事,不该去插手才对”,很多人摸不清状况,陷入了道德困惑。

周甦也强调说,出现类似现象不能简单地得出社会人冷漠无情甚至道德沦丧的结论。“在不同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不同。当现场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时,他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更有可能提供帮助,如果因为他优柔寡断导致求救者受害,他自己也会有内疚感,甚至受到良心的谴责。”

“无论如何,不管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空间,公民的基本人身安全都不应该受到侵害。”王珏强调说,面对突发的公共侵害事件时,作为路人到底要不要出手援助,何时介入帮助,存在着一个基本底线问题,即不管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只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受到了胁迫,我们就应该出手相助,这是对人权尊严最基本的维护。

意外难以预料   “受伤”该怎样治愈

“如果在人数众多的公共场合受到侵害,求救没有得到帮助,这时候不妨将求救目标对准人群中的某个个体,比如说‘那位大姐,帮帮我’,求救目标明确,直指某个人时,获救的几率会高出许多。”在周甦看来,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提醒大家要更多关注身边的安全盲区。

“我心里一片寒意,明明边上有两个人围观,却救不了我,绝望无助,尖叫着被拖至楼梯口。”这是当事人在微博发表的心理自述,可见她在这一事件中是非常害怕和恐慌的。我们都不希望受到伤害,不过,万一不幸遭遇了类似事件,又该如何进行心理调试、治愈心理创伤呢?

有心理咨询专家表示,遇到此类事件后,当事人受到巨大压力,会引起强烈的安全感缺失。

周甦表示,对于一些心理弹性强、恢复能力较好的人,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平静下来,可对另一些人来说,类似遭遇很可能会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种状态下,患者会出现失眠、出汗、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在情绪上,患者还可能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会不间断回忆再现创伤情景,严重的甚至不能和男性正常交流、不敢坐电梯等等。”

那么,受害者该如何治愈心理创伤,重获安全感?

周甦告诉记者,受害者可以将发生的侵害事情诉说给亲人和朋友听,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与生理及心理的保护,朋友或亲人应该给予拥抱等肢体接触;出行的时候尽量选择结伴而行,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体验。同时,尽量回避创伤性事件以及相关的信息,给自己留出心理上的空间。

周甦提醒大家,如果遇到侵害,半年内觉得自己仍走不出事件导致的PTSD的相关症状,需要到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以缓解症状;也可以预约心理咨询师,让专业人士陪伴自己度过这段较为艰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