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人来说,蝎子是纯粹的恶毒者。在波斯人看来,蝎子是恶魔的宠臣,恶魔派它去攻击圣牛,从而摧毁所有的生命,因为圣牛的血液可以使全宇宙受孕。在《旧约》中,希伯莱的雷霍波姆王威胁着要严惩他的人民,不是用普通的鞭子,而是用蝎鞭——这种可怕的刑具像蝎尾一样次刺人。希腊人怨恨蝎子杀害了戴安娜所爱的奥里恩——一位有名的猎人。
在整个历史和文化社会当中,蝎子的名声一直很臭。的确,就算是毒性相对不大的一些蝎种,它们蜇起人来也是够疼的,“就像滚烫的子弹在身体里面旋转”,有位被蝎子蜇过的人这样说。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令人恐惧和厌恶的昆虫,却因其奇怪的生命现象、狂暴的夜生活和残酷的求爱方式而让人着迷。
邪恶背后的柔情
蝎子是蜘蛛的近亲,主要在晚上活动。如果有人收集无脊椎动物的吉尼斯纪录,蝎子则会占去好几个第一。它们是节肢动物和昆虫当中最大、最邪恶、寿命最长、最敏感、最有母性、最缺乏父爱、最慢、最快和发出夜光最多的一个。它们也许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陆上动物,可是,它们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却使它们看上去好像是极为现代的哺乳动物。比如,生物学家发现,蝎子当中最大的一个品种——一种在非洲象牙海岸发现的蝎子,其群居程度在一般是孤独自处的节肢类动物当中是闻所未闻的。其个重可达100克,且差不多有20厘米长,雄性和雌性蝎子一起生活,共同哺育其幼子达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了照料后代,成年蝎子会咬死老鼠、青蛙和其他一些无脊椎动物,撕碎猎物,嚼烂,再把事先消化过的食物喂给后代吃。
但是,蝎子并非都是当模范夫妻和具有爱心的父母。有些蝎种是进攻性非常强的肉食动物,它们甚至会吞食邻里、配偶和自己的亲子。当多个蝎子需要为资源而竞争的时候,蝎子会卷入一场极为残忍的物种拼杀,数量较少个子较小的蝎子,会吃掉个子较大物种的后代;而较大物种的后代也会吞掉个子较小物种的成年蝎;个子差不多大的成年蝎,会为争夺在食物链顶端的权力而拼得你死我活,不管这个位置是多么的短暂。
“黑暗王子”的光亮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博物学家们一直就着迷于蝎子,可是,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便于携带的紫外线灯具以后,才有了对这种黑暗中的王子实质性的了解。蝎子的另一大特征,是其在紫外线下发出光芒,就像一张致幻的招贴海报。
蝎子的外骨骼很硬,摸起来像指甲盖,它是由另一种类型的角质蛋白,即甲壳质组成的一层组织。这个外层组织能反射来自月亮和其他光源来的紫外线光束,它反射的强度如此之高,哪怕是一只黑蝎,它也会呈现出绿色或者粉红色的荧光来。3亿年前的蝎子化石,在紫外线光照下仍然能发出强烈的光芒。这种光芒也许是为了吸引昆虫,因为昆虫趋光性,使它们很喜欢扑向紫外光,或者,也许它是甲壳质化学天性偶然的副产品。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确凿无疑的荧光闪动在7米外即可看见,人们在夜晚很容易就可准确地找到蝎子,很容易看见它们爬出来寻食,交配,作战,摇动其蜇尾,或者径直来到外面游弋。可以对它们进行定位,捕获,作标记,释放并再次捕获,以测量其代谢率、耗氧情况等等。
率先从海洋登上陆地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蝎子自约4亿年前以来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蝎子在当时是开拓者,它率先完成了从海洋向陆地的爬行。来到陆地后,蝎子分布在很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尽管它们总是与沙漠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已知的1500种蝎子却占据了每一个生态学的领域,躲藏在每一条裂缝里面:热带雨林、温带森林、沙漠、草地。有些蝎子会在地下800米深的洞穴里四处爬动;很小的蝎子会躲藏在松果的裂隙里;肥胖的蝎子们会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坡上巡游。科学家估计应该还有100多个品种分布在各处,它们的尾巴高高地翘起来,等待着某个“美餐”的光临。
敏感的夜行者
蝎子视力很差,基本上没有搜净、跟踪、追捕以及远距离发现目标的能力。它主要以感知周围小昆虫活动时引起的空气震动束来发现目标。研究人员解剖发现,其他一些节肢动物和昆虫的神经细胞是顺着身体解剖的,可是,蝎子的头部有一束神经元,使它具有某种像大脑一样的处理能力。它在星光之下行路,几乎就是一座移动的地震计。蝎子的八足上像裂缝的某种器官可以感觉到地表的一些微小动静,例如,它可以感觉到1米外昆虫在沙上行走的震动,还可以捕获到附近飞行的昆虫。当猎物靠近时,它会举起前螯悬在空中,爪子上超灵敏的须毛会开始颤动。这些颤动的触须的速度和方向会告诉蝎子,什么时候开始那致命的一击。
致命毒素的袭击
所有已知蝎种都是肉食动物,且都带有有毒的蜇尾,可是,只有约25%的品种体内有足以致人于死命的毒剂剂量。这种毒藏在尾后的一条腺体中,蝎子可以像抽鞭子一样向前抽动,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蜇伤受害者,有时候还反复攻击。这种毒剂里包含有多达30多种神经毒素,每种毒素都可以放倒特定的某个对象。某些神经毒素发现对昆虫最为有效;另外一些可以使青蛙和其他一些无脊椎动物瘫痪。
猎物一旦击倒,蝎子就开始花很长时间使其液化。跟蜘蛛一样,蝎子是在让食物彻底毁灭之后才开始消化的,它会吐出大量的酶使猎物化成肉汤,供它吸入嘴里。蝎子与蜘蛛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共同点。当它们生活在同一片地区时,这两种节肢动物会为同一资源——昆虫而竞争。可是,蝎子对其竞争者有一大明显的优势:即可以消灭竞争者。由于其体形较大,蝎子经常会把竞争者变成猎物,毫不耽心会有报复行为。在蝎子很多的一些地区,蜘蛛的数量明显受到控制。
法布尔曾将一只朗格多克蝎子和一只狼蛛放进一个铺了沙子的大口瓶里,研究它们谁更厉害一些。狼蛛虽然没有蝎子强壮,但动作十分敏捷,能出其不意地跳起来进攻,形势似乎有利于敏捷的狼蛛。两位对手一相逢,狼蛛就半直起身子来,张开淌着毒液的毒钳,勇敢地等待着。蝎子将螯钳伸向前方,慢慢地走过来,用螯钳的两个趾肢节抓住狼蛛,让它动弹不了。狼蛛绝望地挣扎着,它那带毒的螯肢一开一合,怎么也咬不到蝎子。倒是蝎子长长的螯钳,老远就能把它抓住,由不得它靠近。几乎未经任何搏斗,蝎子翘起尾巴,引向额前,将毒针很自如地扎进了狼蛛黑色的胸部。蝎子一遍又一遍地转动毒针,毒针扎进去后还要在创口里停留一段时间,也许是为了让毒液有足够的时间流入。那只健壮的狼蛛刚被毒针刺伤,便肢体抽搐,很快就一动不动了,最终成了蝎子的美味佳肴。
昆虫中的寿星
尽管蝎子可以用毒剂阻挡一些可能的进攻者,可是,它浑身多肉,猫头鹰、蝙蝠、蛇、壁虎和其他动物一见,都会忍不住扑上去吞咬,以图一顿丰盛的美餐。壁虎喜欢吞食幼蝎,它们行动敏捷、善钻隙,不易被发觉,而且抗毒,不惧蝎子蜇刺。除了较大型的动物外,小蚂蚁也会群集攻击,蚕食蝎子,尤其是幼蝎和正在蜕皮及刚蜕皮未恢复活动能力的蝎子。
如果它们能够安全地避免被天敌吃掉,蝎子可以活15年~2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比其他任何已知的节肢动物或者昆虫的寿命更长些。
蝎子之所以能活到很长的寿命,这与它极低的代谢率有关。蝎子的代谢率在无脊椎动物中是最低的,约与正在生长中的小萝卜根差不多。代谢率很低的生灵一般比快速消耗体能的动物活得长久多了,而大多数小型动物都是这样的。
蝎子缓慢的代谢率会在极严酷的自然环境里保护它自己,在缺水或者无食物的情况下,它可以活很长的时间。它可以不吃不喝活一年,它像蜡片一样的外壳可以蓄住水分不蒸发。即使它拉出的屎,也屎先吸收完水分,再排出一些干粉末。
有关蝎子的一切时间都好像长一些:蝎子需要约7年的时间长大,需要18个月的时间孕育其后代,这么长的孕期只有大象可以与之匹敌了。有趣的是母蝎具有某种像哺乳动物的胎盘的东西,这个胎座会从内部给小家伙释放营养物,这是它在无脊椎动物中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后代出生以后,需要在母亲的背上生活、爬行2~6周的时间才能让外部器官都长好。
大型蝎子更温柔
大部分蝎子因为对自己的同类杀气腾腾而臭名昭著,一些蝎子研究专家情愿去进一步研究少数较大型的品种,这些大蝎子过着相对和谐的群居生活,它们会抵抗吞没全族的诱惑。这些互相协作的蝎子可能有某种群居的外激素告诉它们不要彼此相残,因而更有群居气氛,而这种起镇定作用的化学物质是极为值得人们去了解和加以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