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黑热病

发布时间: 2022-07-15 11:29:4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黑热病是一种可以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病,因患者的皮肤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且有发热表现,所以被称为黑热病。

黑热病的传染

黑热病主要病因是白蛉叮咬或接触患者引起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或病犬,雌性白蛉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或逗留史及长期野外活动史的人患病几率更高。

6.jpg

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利什曼原虫感染的人或动物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根据传染来源的不同,黑热病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别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中亚细亚荒漠内的黑热病为典型代表。黑热病分布很广,亚、欧、非、拉美等洲均有本病流行。主要流行于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

我国幅员辽阔,黑热病的流行范围较广,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中,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辽宁、内蒙古及北京市郊等16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主要在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等地每年有病例发生,病人集中于陇南和川北。

黑热病的症状

由于白蛉叮咬而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黑热病潜伏期一般在3-6月,2-3个月后临床症状逐渐明显。

黑热病患者一般会有以下症状。

不规则发热。呈双峰热,中毒症状轻,初起可有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可有类似感冒样症状。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发热数月仍能劳动。

脾、肝及淋巴结肿大。脾明显肿大,起病后半个月即可触及、质软,以后逐渐增大,半年后可达脐部甚至盆腔,质地硬。肝为轻至中度肿大,质地软;偶有黄疸、腹水。淋巴结为轻至中度肿大。

贫血和营养不良。在病程晚期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精神萎靡、头发稀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水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加深。可因血小板减少而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出血点等。

在病程中症状缓解与加重可交替出现,一般病后1个月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缩小,持续数周,以后又可复发,病程迁延数月。

经彻底治疗后,3~6个月内未出现全身症状和体征时,可确认为治愈。预后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一般不会再次感染,可获得终生免疫。

预防黑热病

黑热病致病力较强,很少能够自愈,如不治疗可能会发生并发病而死亡的现象,因此,黑热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首先,要积极灭蛉、防蛉。在平原地区采用杀虫剂室内和畜舍滞留喷洒杀灭中华白蛉。在山区、丘陵及荒漠地区对野栖型或偏野栖型白蛉,采取防蛉、驱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白蛉的叮刺。

其次,房屋安装纱门、纱窗,出入随手关门;家里平时可用蚊香、驱避剂来驱蛉。白蛉活跃季节睡觉时使用蚊帐,尽量不要在室外露宿,傍晚或夜间外出时最好穿上长袖长裤,裸露部分涂上驱避剂。

第三,居住区50米内不要建畜圈,经常清理畜圈卫生。

第四,不要接触病狗和流浪狗。流浪犬活动范围广,会助力疾病的传播,而病狗是黑热病的主要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