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科技热点 > 正文

光污染影响生物生存繁殖

发布时间: 2021-06-18 17:11:5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 常规 ]

严格的讲,人类属于昼行性动物,眼睛适应了阳光下的生活。所以我们创造了灯光,用光亮填满暗夜。“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日子一去不返,我们终于可以自由行走在恍如白昼的夜晚里。

城市的华灯褪去了夜的黑暗,令大多数人生活在光线交织而成的穹顶之下,也无可避免地令许多生物所适应的光照水平及节律发生了重大改变,影响了生物的迁徙、繁殖、摄食等生存方式。

4.jpg

我们点亮黑夜,却无意惊扰了夜行性动物的生活。

光是一种强大的生物作用力,它对许多物种都有着磁力般的作用。一些鸣禽和海鸟会被陆地上的探照灯或海上钻油平台的废气火焰“俘虏“,围着这些发光体一圈一圈地飞上几千次,直至精疲力竭坠落下来。

在夜间迁徙时,鸟儿很容易撞上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尚未发育成熟的小鸟在首次迁徙中撞上楼房的几率更高。  

夜晚闪亮的路灯周围,成群聚集着趋光的昆虫,影响了捕食昆虫的其他动物生存。瑞士的一些山谷在安装路灯后,当地的小菊头蝠数量逐渐减少,而依靠光亮捕食的伏翼蝙蝠数量变多。

夜行性哺乳动物,比如荒漠啮齿类、狐蝠、负鼠和獾等动物,在如同满月般的光污染中觅食需要愈加小心,因为它们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人为光照延长的白昼和缩短的黑夜,促使多种鸟类的繁育期提前。并且,延长的白昼增加了捕食时间,会对鸟类迁徙日期造成影响。一群在英格兰过冬的小天鹅因为脂肪囤积的速度比平常更快,致使它们返回西伯利亚的迁徙也随之提前。过早出发意味着过早到达,无法赶上最佳的筑巢期和繁殖期。

筑巢的海龟有一种趋向暗处海滩的天性,如今它们却越来越难找到筑巢之地。新生的小海龟原本会被反光能力强的明亮海面吸引而去,现在却被沙滩后的人造光吸引住了。仅在美国佛罗里达一地,每年就有数十万只小海龟因此丧命。

在我们目前面对的各种污染中,光污染也许是最容易补救的。只需在照明设施的设计和安装上做一些简单改变,就能立即减少散逸到大气的光线总量,往往还能节约能源。

事实上,人类与大多数其他生物一样,需要黑暗。黑暗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和体内生物钟来说,与光明同等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清醒与睡眠的规律性交替是我们以24小时为周期的多种生命节律之一,可以说是地球昼夜交替节律的生物表现形式。这些节律对我们极其重要,改变它们就像改变地心引力一样遗患无穷。